跳转到内容
主菜单
主菜单
移至侧栏
隐藏
导航
首页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MediaWiki帮助
代码酷
搜索
搜索
中文(中国大陆)
外观
创建账号
登录
个人工具
创建账号
登录
未登录编辑者的页面
了解详情
贡献
讨论
编辑“︁
线段树
”︁
页面
讨论
大陆简体
阅读
编辑
编辑源代码
查看历史
工具
工具
移至侧栏
隐藏
操作
阅读
编辑
编辑源代码
查看历史
常规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
外观
移至侧栏
隐藏
您的更改会在有权核准的用户核准后向读者展示。
警告:
您没有登录。如果您进行任何编辑,您的IP地址会公开展示。如果您
登录
或
创建账号
,您的编辑会以您的用户名署名,此外还有其他益处。
反垃圾检查。
不要
加入这个!
{{DISPLAYTITLE:线段树}} '''线段树'''(Segment Tree)是一种用于高效处理区间查询和区间更新的树形数据结构。它能够在<math>O(\log n)</math>时间内完成区间查询(如区间求和、区间最小值等)和单点/区间更新操作,广泛应用于解决各种区间操作问题。 == 基本概念 == 线段树是一种'''平衡二叉树''',其中每个叶子节点存储原始数据的一个元素,而每个非叶子节点存储其子节点对应区间的某种聚合信息(如区间和、区间最大值等)。线段树的构建、查询和更新操作均基于递归实现。 === 结构特点 === * 叶子节点:存储原始数组的单个元素。 * 非叶子节点:存储其子节点对应区间的聚合信息。 * 区间划分:每个非叶子节点<math>[l, r]</math>的左子节点为<math>[l, \text{mid}]</math>,右子节点为<math>[\text{mid}+1, r]</math>,其中<math>\text{mid} = \lfloor \frac{l + r}{2} \rfloor</math>。 <mermaid> graph TD A["[1, 4] (Sum: 10)"] --> B["[1, 2] (Sum: 3)"] A --> C["[3, 4] (Sum: 7)"] B --> D["[1, 1] (Sum: 1)"] B --> E["[2, 2] (Sum: 2)"] C --> F["[3, 3] (Sum: 3)"] C --> G["[4, 4] (Sum: 4)"] </mermaid> == 实现 == 线段树的实现通常包括三个核心操作:'''构建'''、'''查询'''和'''更新'''。 === 构建线段树 === 给定数组<math>\text{arr} = [1, 2, 3, 4]</math>,构建一个求和线段树: <syntaxhighlight lang="python"> class SegmentTree: def __init__(self, data): self.n = len(data) self.size = 1 while self.size < self.n: self.size <<= 1 self.tree = [0] * (2 * self.size) # 填充叶子节点 for i in range(self.n): self.tree[self.size + i] = data[i] # 构建非叶子节点 for i in range(self.size - 1, 0, -1): self.tree[i] = self.tree[2 * i] + self.tree[2 * i + 1] def query(self, l, r): res = 0 l += self.size r += self.size while l <= r: if l % 2 == 1: res += self.tree[l] l += 1 if r % 2 == 0: res += self.tree[r] r -= 1 l //= 2 r //= 2 return res def update(self, pos, value): pos += self.size self.tree[pos] = value while pos > 1: pos //= 2 self.tree[pos] = self.tree[2 * pos] + self.tree[2 * pos + 1] # 示例使用 arr = [1, 2, 3, 4] st = SegmentTree(arr) print(st.query(1, 3)) # 输出: 9 (2 + 3 + 4) st.update(2, 5) # 将arr[2]更新为5 print(st.query(1, 3)) # 输出: 11 (2 + 5 + 4) </syntaxhighlight> === 查询操作 === 查询区间<math>[l, r]</math>的聚合值时,递归检查当前节点区间是否完全包含在查询区间内: * 若完全包含,直接返回当前节点的值。 * 若部分重叠,递归查询左右子节点。 === 更新操作 === 更新位置<math>i</math>的值时,从叶子节点向上更新所有受影响的父节点。 == 应用场景 == 线段树适用于以下问题: 1. '''区间求和/最值查询''':如统计数组子数组的和或最大值。 2. '''区间更新''':如将区间内的所有元素增加一个固定值(需结合'''懒惰传播'''技术)。 3. '''动态数据维护''':当数据频繁更新时,线段树比前缀数组更高效。 === 实际案例 === '''问题''':给定一个数组,支持以下操作: 1. 查询区间<math>[l, r]</math>的和。 2. 将区间<math>[l, r]</math>的所有元素增加<math>\Delta</math>。 '''解决方案''':使用带懒惰传播的线段树。 <syntaxhighlight lang="python"> class LazySegmentTree: def __init__(self, data): self.n = len(data) self.size = 1 while self.size < self.n: self.size <<= 1 self.tree = [0] * (2 * self.size) self.lazy = [0] * (2 * self.size) # 填充叶子节点 for i in range(self.n): self.tree[self.size + i] = data[i] # 构建非叶子节点 for i in range(self.size - 1, 0, -1): self.tree[i] = self.tree[2 * i] + self.tree[2 * i + 1] def push(self, node, node_l, node_r): if self.lazy[node] != 0: self.tree[node] += self.lazy[node] * (node_r - node_l + 1) if node < self.size: # 非叶子节点 self.lazy[2 * node] += self.lazy[node] self.lazy[2 * node + 1] += self.lazy[node] self.lazy[node] = 0 def range_update(self, l, r, delta, node=1, node_l=0, node_r=None): if node_r is None: node_r = self.size - 1 self.push(node, node_l, node_r) if r < node_l or l > node_r: return if l <= node_l and node_r <= r: self.lazy[node] += delta self.push(node, node_l, node_r) return mid = (node_l + node_r) // 2 self.range_update(l, r, delta, 2 * node, node_l, mid) self.range_update(l, r, delta, 2 * node + 1, mid + 1, node_r) self.tree[node] = self.tree[2 * node] + self.tree[2 * node + 1] def range_query(self, l, r, node=1, node_l=0, node_r=None): if node_r is None: node_r = self.size - 1 self.push(node, node_l, node_r) if r < node_l or l > node_r: return 0 if l <= node_l and node_r <= r: return self.tree[node] mid = (node_l + node_r) // 2 return self.range_query(l, r, 2 * node, node_l, mid) + \ self.range_query(l, r, 2 * node + 1, mid + 1, node_r) # 示例使用 arr = [1, 2, 3, 4] lst = LazySegmentTree(arr) print(lst.range_query(1, 3)) # 输出: 9 lst.range_update(1, 3, 2) # 区间[1,3]每个元素加2 print(lst.range_query(1, 3)) # 输出: 15 (4 + 5 + 6) </syntaxhighlight> == 复杂度分析 == * '''构建''':<math>O(n)</math>。 * '''查询/更新''':<math>O(\log n)</math>。 * '''空间''':<math>O(n)</math>(实际分配空间通常为<math>2^{\lceil \log_2 n \rceil + 1}</math>)。 == 扩展 == * '''二维线段树''':用于处理矩阵区间查询。 * '''持久化线段树''':支持历史版本查询。 {{Stub}} [[Category:计算机科学]] [[Category:数据结构与算法]] [[Category:高级数据结构]]
摘要:
请注意,所有对代码酷的贡献均被视为依照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发表(详情请见
代码酷:著作权
)。如果您不希望您的文字作品被随意编辑和分发传播,请不要在此提交。
您同时也向我们承诺,您提交的内容为您自己所创作,或是复制自公共领域或类似自由来源。
未经许可,请勿提交受著作权保护的作品!
取消
编辑帮助
(在新窗口中打开)
该页面使用的模板:
模板:Stub
(
编辑
)